1.自身实力
每个参加考研的同学,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能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院校所录取,所以,我们在选择考研的目标院校时不得不先估量一下自己的实力。此外,还需要考虑一下自身的经济情况,还要考虑当地的消费水平,这样才不至于在以后的读研中因为自己的生计问题而无法专心学术,影响自己的前途。
2.是否喜欢
在选择院校时最好能问问自己,对所选的专业是否能保持热情,一直坚持下去。有些同学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或者自身实力不济,无法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但又非常想去自己心仪的学校去深造,这时该怎么办?不建议明知不可能被录取还去“拼死”搏一搏。如果自己对所学专业足够热爱,我们可以先选择考研难度较低、自己有把握考上的学校去读,在读研期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在考博的时候再选择曾经心仪的学校。
3.报录比
某个专业报了多少人,录取了多少人,真实的录取最低分数是多少,这应该都属于学校的官方数据,很难找到。信息不对称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不公平。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3年全国总报名人数1206人,最终录取184人,对外招考仅有80人,报名录取比例6.63%。但这些数据学校不会公开,学生仅仅靠自己很难准确判断人大经济学院的竞争大小以及应考到的目标成绩。